星空·(xingkong)官方网站,

“张昊”星:来自星辰的地大浪漫

发表时间:2023-07-03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地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燕 李富强)近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了近200颗小天体的命名,由美国亚利桑那州洛韦尔天文台发现的,永久编号为3471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昊”星:(34714) Haozhang。从此,星空中有了一颗以我校教师命名的行星。

为何张昊教授能够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这一殊荣?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校行星科学研究所和逸夫博物馆,与张昊教授进行了关于星辰的对话。

坚守地大人“上天”的时代使命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

张昊教授野外考察

“张昊”星于2001年7月28日被发现,临时编号2001OB105, 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轨道半长轴、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为2.66、2.38和2.94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4.3年。

能够以我校教师身份被命名,不仅与张昊教授在行星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关,更与我校70多年来的办学成就密切相关。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长期坚守“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时代使命,在空间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在浩瀚的星空中,闪烁着四颗耀眼的小行星,它们就是“欧阳自远”星、“马永生”星、“张弥曼”星和“张昊”星,彰显着学校追引世界科学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自幼有个天文梦

“我时常仰望星空,相对于这漫天星空,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我时常庆幸自己何其幸运,能参与到行星研究的伟大历史中。”

在收到“张昊”星这份“礼物”之前,张昊“追星”已有30多年了。初二时,他的父母为他订阅了一份《天文爱好者》杂志,杂志中介绍的天文学家事迹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尤其是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26岁发现“中华”号小行星的故事深深刻在少年张昊的脑海中,他的心里从此埋下了一个天文梦。

张昊亲手组装的牛顿天文望远镜

1985年,哈雷彗星回归期间,年仅15岁的张昊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牛顿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里看到的土星环、木星的伽利略卫星以及月表的撞击坑等景观,对他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台望远镜成为张昊家中为数不多的“珍宝”,一直陪伴他到现在。

1988年高考结束,张昊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录取,但他在入学后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因此在1992年考研时,他跨校跨专业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成为一名光谱实验工程师。1998年,张昊来到美国迈阿密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浅海沉积物光学反射特征的研究。此后,他又先后在迈阿密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些学习的积累为他后来开展行星遥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张昊加入我校空间中心(后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行星遥感探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为行星研究无怨无悔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个人心底的太空探索梦想。”

从2010年来到地大开始,张昊便和他的团队一起,致力于行星光谱和光度学、光散射和定量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天文联合基金等项目。

行星遥感实验室研发的各类光度和光谱测量装置

作为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科学团队成员,张昊带领他的团队对探月数据进行了分析,他领导建设的行星遥感实验室,研发了多套反射光谱和光度测量装置,对包括嫦娥五号月球返样在内的行星材料及其相似物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使玉兔号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多次登上国际权威刊物封面或网站星空·(xingkong)官方网站,,提高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国际显示度。团队还开展了各类行星模拟物的反射光谱研究及其在行星地质中的应用。

张昊教授(左一)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张昊教授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他所指导的“行星科学研究团队”于2016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代表在颁奖仪式上获得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6年,他指导的硕士毕业生金伟东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2021年6月他指导的博士生胡晓依获得全国行星科学大会优秀论文奖。目前,行星遥感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生2人、硕士生5人,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1人。          

为航天科普无偿提供陨石    

由于大部分天体没有采样返回样品,因此陨石是研究者最易获得的行星材料。在过去的10多年里,行星遥感实验室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陨石和多种国外合作者提供的模拟行星表壤。这些陨石和模拟行星表壤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航天科普工作的发展。


《九天揽月·筑梦苍穹——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部分展品

2020年,中国航天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为向大众科普航空航天知识,2020年12月7日,在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张昊、何琦等老师的支持下,逸夫博物馆及时推出《九天揽月·筑梦苍穹——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集中展示老师们珍藏的陨石样品和系列模拟月壤。其中,墨西哥奇瓦瓦州上空坠落的阿连德陨石、2018年6月降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曼桂陨石,协助NASA勘探任务的模拟火星壤、模拟小行星壤、富硫酸盐型模拟火星壤、富粘土型模拟火星壤等由张昊教授提供。

行星与地球展厅

2022年恰逢我校建校70周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普的需求,展现我校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在肖龙教授、张昊教授和何琦老师等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逸夫博物馆对原“地球奥秘展厅”进行升级改造,更名为“行星与地球展厅”,肖龙教授团队研制的模拟月壤以及张昊教授提供的陨石标本和模拟火星壤等成为展厅重要的支撑展品,与广大观众进行零距离接触,让观众尽享攀天比日月、手可摘星辰的现场体验。

张昊教授说:“从小接受的天文知识,促使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太空。能够把收藏多年的陨石标本展现给广大社会观众,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希望逸夫博物馆的科普展陈,能够点亮更多孩子的航天梦想。”

今后,在浩瀚的苍穹,会有四颗地大人专属的星星闪耀,陪伴着地大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激励广大校友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中。(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